緊急醫療救護法  緊急醫療救護體系 ( 102 年 01 月 16 日)
第5條
為促進緊急醫療救護設施及人力均衡發展,中央衛生主管機關應會同中央 消防主管機關劃定緊急醫療救護區域,訂定全國緊急醫療救護計畫。其中 ,野外地區緊急救護應予納入。

中央衛生主管機關為整合緊急醫療救護資源,強化緊急應變機制,應建立 緊急醫療救護區域協調指揮體系,並每年公布緊急醫療品質相關統計報告 。

第6條
直轄市、縣(市)政府應依轄區內之緊急醫療救護資源,配合前條第一項 之全國緊急醫療救護計畫,訂定緊急醫療救護實施方案,辦理緊急醫療救 護業務。

第7條
各級衛生主管機關對災害及戰爭之預防應變措施,應配合規劃辦理緊急醫 療救護有關事項;必要時,得結合全民防衛動員準備體系,實施緊急醫療 救護。

第8條
中央衛生主管機關得邀集醫療機構、團體與政府機關代表及學者專家,為 下列事項之諮詢或審查:

一、緊急醫療救護體系建置及緊急醫療救護區域劃定之諮詢。

二、化學災害、輻射災害、燒傷、空中救護及野外地區之緊急醫療救護等 特殊緊急醫療救護之諮詢。

三、急救教育訓練及宣導之諮詢。

四、第三十八條醫院醫療處理能力分級標準及評定結果之審查。

五、其他有關中央或緊急醫療救護區域之緊急醫療救護業務之諮詢。

第9條
中央衛生主管機關應依第五條第二項之緊急醫療救護區域協調指揮體系, 委託醫療機構於各區域內組成區域緊急醫療應變中心(以下簡稱區域應變 中心),辦理下列業務:

一、即時監控區域內災害有關緊急醫療之事件。

二、即時掌握區域內緊急醫療資訊及資源狀況。

三、建置區域內災害醫療資源之資料庫。

四、協助規劃災害有關緊急醫療事件之復健工作。

五、定期辦理年度重大災害有關緊急醫療之演練。

六、跨直轄市、縣(市)之災害發生時,協助中央衛生主管機關調度區域 內緊急醫療資源,進行應變工作。

七、協助中央衛生主管機關指揮區域內急救責任醫院派遣相關人員,協助 處理大量緊急傷病患。

八、其他有關區域緊急醫療災害應變事項。

前項第六款與第七款調度、指揮之啟動要件、指揮體系架構、應變程序及 其他應配合事項之辦法,由中央衛生主管機關定之。

第10條
直轄市、縣(市)衛生主管機關得邀集醫療機構、團體與政府機關代表及 學者專家,為下列事項之諮詢或審查:

一、緊急醫療救護資源規劃及實施方案之諮詢。

二、急救責任醫院之指定方式及考核事項之諮詢。

三、轉診爭議事項之審查。

四、緊急傷病患救護作業程序之諮詢。

五、救護技術員督導考核事項之諮詢。

六、其他有關緊急醫療救護事項之諮詢。

第11條
中央衛生主管機關應將醫院緊急醫療業務及協助到院前緊急醫療業務納入 醫院評鑑。

直轄市、縣(市)衛生主管機關對轄區內醫療機構之緊急醫療業務,應定 期實施督導考核。

第12條
直轄市、縣(市)消防機關之救災救護指揮中心,應由救護人員二十四小 時執勤,處理下列緊急救護事項:

一、建立緊急醫療救護資訊。

二、提供緊急傷病患送達醫療機構前之緊急傷病諮詢。

三、受理緊急醫療救護申請。

四、指揮救護隊或消防分隊執行緊急傷病患送達醫療機構前之緊急救護。

五、聯絡醫療機構接受緊急傷病患。

六、聯絡救護運輸工具之設置機關(構)執行緊急救護業務。

七、協調有關機關執行緊急救護業務。

八、遇緊急傷病、大量傷病患或野外地區救護時,派遣當地救護運輸工具 設置機關(構)之救護車及救護人員出勤,並通知直轄市、縣(市) 衛生主管機關。

第13條
直轄市、縣(市)消防主管機關應依其轄區人口分佈、地理環境、交通及 醫療設施狀況,劃分救護區,並由救護隊或消防分隊執行緊急傷病患送達 醫療機構前之緊急救護業務。

第14條
前條救護隊或消防分隊,每隊至少應配置救護車一輛及救護人員七名,其 中專職人員不得少於半數。

第14-1條
中央衛生主管機關公告之公共場所,應置有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或其 他必要之緊急救護設備。

場所管理權人或法人負責人於購置設備後,應送衛生主管機關備查後,登 錄於救災救護指揮中心。

前二項必要之緊急救護設備之項目、設置方式、管理、使用訓練及其他有 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衛生主管機關定之。

第一項公共場所購置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或其他必要之緊急救護設備 ,必要時得獎勵或補助。

第14-2條
救護人員以外之人,為免除他人生命之急迫危險,使用緊急救護設備或施 予急救措施者,適用民法、刑法緊急避難免責之規定。

救護人員於非值勤期間,前項規定亦適用之。